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传统文学>正文

张悦然与专家对谈长篇小说《茧》:80后文学,如何破茧而出

时间:2017-09-13 09:56:17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1820600140849434619.jpg

9647313112914421323.jpg

张悦然

  21日,作家张悦然回到故乡济南,出席由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办的长篇小说《茧》研讨会。多位省内作家、文学评论家、诗人和山师大的学生们共同参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存昌教授以一位人文学科教师的角度,表达对80后、90后甚至00后这些带有丰富原创精神的作家们的关注与期待。

  历史与人及80后作家的创作新变

  作家、山东省文艺出版社编辑王玉首先以张悦然的同代人,一个80后文学从业者的角度表达了《茧》带给她的感慨:“《茧》中,是我们这一代人想把父辈甚至祖辈的记忆,穿插到我们现实的孤独中来。”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孙书文教授随后说道,“我经常与朋友讨论,80后文学创作如何走出校园,走出青春。这部作品让我看到,悦然已经走出来了,已经破茧而出。这部作品无论是主题、结构、历史、人物细节等等方面,都达到了她写作历程的新的高度。这也是我们对这个时代、80后文学的期待。”

  沙龙上,许多学者表示,之前对80后作家总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偏见,认为他们不过是在书写青春玩闹的东西,但张悦然的这部作品使他们看到了80后作家对重述历史的责任感。虽然这种对历史追寻的过程充满困惑与不成熟,但确实令人欣喜。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主任助理刘玉栋说道,“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通过鲜活、生动、准确的细节把历史呈现出来,时代气息非常浓郁。”诗人、济南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溪则从张悦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代80后作家有意识地靠近历史的倾向,这是一个成熟的开始。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历史能增加写作的厚度,但当你没有完全把握历史的时候,写起来它实际是一种疏离的东西。经过了更多阅读之后,你会用一种平视的态度去看历史,历史才会以一种非常真实、毫不做作的状态呈现出来。”

  被想象错的历史同时具有威力

  评论家、《文学评论》 副编审刘艳认为:“虽然《茧》还存在着部分青春文学的写作痕迹,但它已经完全褪去了青春文学的标签。显示出了张悦然一个非常稳扎稳打的执着的纯文学的追求。但它不是单纯体现纯文学的追求,同时也兼顾了雅俗共赏。‘俗’就是它的可读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祁春风也表示,以80后的立场来叙述“文革”历史,实际也是一种追寻,正因为他们不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叙述中才带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张悦然的叙事正是将历史叙事与倾听叙事结合起来。

  最后,张悦然在发言中感谢了与会嘉宾的发言,给了她许多深刻的启示,“我觉得在这部小说的现场,一直站着两个人,一个是我的祖父,另一个是我的父亲。他们是我在家族中最不了解的两个人,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沉默,这种沉默又带有威严性。所以在小说中很多与祖辈的对话,都是我一厢情愿臆想出来的。但其实我认为,历史是可以被想象错的,被想象错的历史同时具有威力。因为以一个后辈孩子的视角,这种想象就是真实的,并且一直影响着她。”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