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传统文学>正文

“文学勇士”杨志刚:用微笑去批评形式主义

时间:2017-09-13 09:20:11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成功的秘诀在于生活的积累。”5月5日,在山西文艺大厦,记者见到了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杨志刚,此次他凭借处女作《耿二有点二》获得“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影视戏剧文学奖。这是一部取材于农村、扎根于基层的喜剧电影剧本作品。

  一进办公室,他就笑呵呵地说:“来,坐我的办公椅吧,桌前便于记录,我来回踱着步给你讲就行。”言谈间,他不断强调着创作要从生活中来、到人民中去,解释着在生活中注意积累的重要性。

  名家引领他拿起笔杆子

  30年前,杨志刚还在太原重机厂工作。那时候,极通音律的他创作了大量歌曲,于是被省委宣传部调到了省文联的音乐家协会,后又转至省电影家协会。

  20多年里,他组织了大量的音乐和电影活动,如采风、电影沙龙、影视歌曲大赛、朗诵以及相关研讨会、培训班等,为山西的电影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数年前,翻出年轻时的工作照,他顿觉无限感慨。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他,对电影艺术的爱更加深沉,甚至深入骨髓。

  “通过开办山西省中青年影视编剧讲习班,我也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创作方法,但因底气不足,并未考虑动笔。”据了解,那次讲习班邀请的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等名家授课。

  之后,由省电影家协会发起,在吕梁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研讨会,全国著名影视编剧王朝柱为大家介绍了创作经验,这回给杨志刚增添了不少信心,促使他勇敢地拿起笔杆子。

  在两位王老师的指引和激励下,他把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起承转合的艺术手法糅为一体,就此走上剧本创作之路。

  他回忆道:“王兴东老师是我在剧本创作这条路上的领路人,而王朝柱老师则给了我强大的精神推动力,让我更有信心去创作。”

  “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是杨志刚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他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原则完美地运用于其中,“我认为,如今人们在创作价值观上产生了偏差,已被时代扭曲,总是直奔目标,跟着利益走。反而是以前认真做事、一根筋的人显得‘落后’,被人看低,所以我才想塑造一个不同的人物,写给当今的老百姓看”。

  好剧本是用脚走出来的

  杨志刚所塑造的“耿二”耿直认真,踏实做事,懂得考虑实际情况,是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诚人”。作为村委主任,耿二没有盲从有关领导的决定,没有溜须拍马立即接受资金支持,没有像其他村子一样盲目引进樱桃种植,而是根据村里的历史传统,践行“一村一品”,发展养驴产业。最终,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们的支持下,大家摆脱贫困,走向了新生活。

  “这个人物形象就是我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现在全省推行精准扶贫,而有些村子却‘精准’得不到位,流于形式主义。”从耿二身上,折射出杨志刚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耿二有点二》虽是杨志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但丝毫不显怯意,不仅荣获赵树理奖,还曾于2013年入选“十二五全国百部农村电影工程”,并名列前茅。中国电影家协会还专门出资在北京召开了该作品的研讨会,专家称其为“一部久违了的真正具有喜剧品质的电影剧本”。

  “我认为,喜剧题材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用微笑去批评形式主义,显得更诙谐轻松。”紧接着,他又连续创作了喜剧电影剧本《同喜同喜》《邻居麻翠花》,而反映官场的《一步之差》正在构思当中。

  其中,《同喜同喜》入选中宣部、广电总局的2016年度全国电影剧本“孵化计划”,它所反映的是,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人情债”已然成为沉重的负担且有苦难言。而《邻居麻翠花》讲的是在农耕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和误会。这些作品将杨志刚的创作风格和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直身体力行的他,每天清晨背诵诗词半小时,然后尽量步行50多分钟到单位。他坚持阅读,且拒绝微信,以避免杂事缠身。其办公桌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好几摞的书刊杂志,他随手抽出两本,分别是《止学》和《认得几个字》。“自己之所以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正是源于没有浪费时间。”

  坐公交车时,他也注意倾听市民心声,遇到有趣的语言,会及时写在本子上,“我始终坚持着随时随地记录百姓金句的习惯,现已有厚厚的一大摞笔记本啦,比如‘厚着脸皮向富人要钱,带着感情为穷人办事’‘父母想儿长城长,儿想父母扁担长’‘我的娘,那脸长得就像车祸现场’等等”。

  “我最大的创作心得即贴近百姓、关注现实。俗话说得好,迈不进百姓的门槛,就走不进百姓的心坎。”他说,“我一直牢牢记着‘接地气、冒热气、扬正气’这几个原则,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经说过,‘好剧本是用脚走出来的’。这告诉我们,写剧本一定要贴近生活,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能把它当成文化快餐、赚钱机器,要耐得住寂寞。为求一字文,捻断树根须。一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必须舍得下功夫呀!”他希望自己能够走遍山西,走遍那山山水水、沟沟壑壑。

  剧本之难在于“发现”和“思想”

  “除了从生活中来,在创作的时候还要注意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比如我以前在农村方面的经验就积累得比较丰富,所以就选择了农村题材。在选定主题时,不能随大流,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且坚持下去,要学会独立思考。”杨志刚说,希望把这些经验传递给一些年轻的剧本创作者,希望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多一些耐心,精心打磨,争创精品。

  大家现今看到的《耿二有点二》剧本,已是他反复打磨过的第36稿,其背后的酸甜苦辣自然不言而喻。

  杨志刚提出,从大局上看,应该“胸中有大业,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作品中应体现出一定的格调和格局,跳出“小我”的圈圈,“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

  为了获得更加真实而生动的素材,他曾多次到山西的浮山、阳泉、万荣、怀仁、右玉等地采风,并坚持带着感情下去,拿着素材回来。“拿回来的素材也分大小、轻重。”经过数十年的采风、创作和深入基层的积累,杨志刚深有体会,“作品要用脚走出来,并反复打磨,提升自己的思想,才能得到一个‘深得民心’的好剧本”。

  “电影产业不缺一流的演员和导演,缺乏的是有思想的编剧。比如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推销员》等,投资虽小,但审查非常严格,这些年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包括奥斯卡奖。”他认为,剧本应该是电影产业竞争的核心力,只靠外部力量改变,比如政策或舞台、灯光、演员等远远不够,只有在剧本内容上多下苦功,才能真正升华,“比如近几年就有一些国产电影是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明星云集,投资上亿,但票房低迷”。

  言语诙谐的杨志刚还告诉记者,当你掌握了剧本创作的技巧之后,才知道创作时最难的并非语言和框架等,而是“发现”和“思想”,即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和有价值的事,如何在剧本中坚持自己的思想。

  “想让一个好剧本诞生,其基础便是‘思想+情怀+技巧+生活’。”他说,去年受云南有关方面的邀请去讲剧本创作,讲座核心即要有“四心”——童心、春心、良心、恒心,其中“春心”是指要有满腔热情,像春天一样激情澎湃;“良心”是指要为国家立心、为人民代言、为时代存照。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