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大IP+明星=爆款”几乎成了业内人士信奉的准则,众多投资人、制片人对这种“IP电影”趋之若鹜,各大院线也会配合着加大排片。如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前两天,排片率分别高达32%和37.5%,上映首周超高的排片率也为其5亿多的票房打下了基础。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中,IP改编电影往往评分不高,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只有4.2分。“IP电影”火热的背后,伴随的是一路的争论与非议。
“他们要的就是那个名字,故事是什么都不重要”
火热的IP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投入,大家都在关心影片票房,至于口碑,反而成了票房的附带指标。
知名编剧束焕就曾经透露,某影视公司曾花50万元购买了一个女作家的网络小说,最终却根本不用这个故事,“他们要的就是那个名字,故事是什么都不重要。”
“市场的基本原则是唯利是图,盈利就是好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周星对现在中国的“IP电影”乱象有些担忧。
“粉丝从不同的IP转来转去,它扩大了观影人群,但(大IP)对于文化的促进作用有时候可能是反向的。”
因为无论口碑如何,总有相当多的粉丝为影片“保驾护航”。
这种粉丝的保障作用不仅助推了IP价格的高涨,而且使本已复杂的“IP电影”市场乱象频现。
最近爆发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粉丝“锁场”风波正是粉丝和口碑之间的较量。
所谓“锁场”是指粉丝为了避免电影因票房惨淡而被电影院线下线、换片而提前购买各场次预售票,每场只买一两张,保证院线即使剩下的票全部没有售出,也必须上映该片。
8月2日,微博名为“夜华奶妈养殖者”的用户晒出一份《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男主演杨洋的粉丝在电影预售阶段“锁场”的数据统计。
从7月18日到8月1日晚11点,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全国预售共68619场,“锁场”已达42091场,“锁场”比例高达61.3%。
由于粉丝的助力,《三生三世十里桃花》8月3日上映首日票房报收1.62亿元,上映短短三天票房就突破4亿元。而与之相对的,却是口碑的不断下滑,批评声音增多。
“内在和形式上统一,那才是真的好作品,电影应该‘文质相符’。”周星表示,现在的许多所谓电影“爆款”令人大跌眼镜,故事情节不好,演员演得也一般,票房却很高,这样的现象对年轻的观影对象来说危害极大,起了不好的引导作用。
导演侯孝贤也曾痛批这种现象,“每天忙着抓各种流行元素,这次想10亿,下次想20亿。你每天盯着观众干嘛?电影是关于人的,你对人彻底理解,拍出来就能打动观众。你可以成功一两次,不会永远成功。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帮观众找东西凑合看。”
“真正的IP是可以永久存活的”
“IP电影”的发展似乎也印证了侯孝贤的话。“小时代”系列影片获得票房成功后,2016年,导演郭敬明又邀请了众多人气明星出演电影《爵迹》,然而,《爵迹》票房却遭遇了“IP电影”的“滑铁卢”。
一夜之间,各大影视公司突然发现,一味追逐粉丝效应的“IP电影”并不是票房的保障。
像《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夏天19岁的肖像》《女汉子真爱公式》等“IP电影”票房均表现平平。
而今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随着影片口碑的不断下降,影院上座率不断下滑,目前票房也仅有5.2901亿,离片方8亿的预期还有不小差距。
“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开始有正常的反思。”
周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行业开始反思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电影的发展终归是要符合人的审美和社会规律。
“IP电影”的降温也让一众从业者开始重新审视IP的价值,“大IP”对影视产业是否真有这么大价值?未来的“IP电影”又该如何发展呢?
“对整个产业发展来讲,IP这个要素还是非常重要的。”
侯涛认为,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一定是IP化,但这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买一个知名的IP去改编,这只是产业现阶段的产物。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也赞同侯涛的观点,他认为,未来IP经济一定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朝IP化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只是产业还不完善。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迅速扩张,原创内容供给严重不足,大量IP资源在这种背景下被各大影视公司挖掘,充当内容的补给站,质量良莠不齐可谓是必然现象。
漫威前主画师、Black Dragon的创始人Walter McDaniel曾说:“真正的IP是可以永久存活的。”
对于未来的电影市场,侯涛认为是以IP为核心所构建的一个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体系生态,“合理的市场状态本身应该是‘二八原则’比较稳定一些,20%的作品贡献80%的收入。”
而对于目前电影市场上存在的一些乱象,侯涛表示,这是产业逐步直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行业有自净能力,可以自己逐渐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信心,市场还在快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