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文圈,《蛊真人》堪称“现象级作品”。
这部被全网封禁,甚至被打上“邪典”标签的暗黑流小说,却在被封禁数年后,因为短视频平台的二创、粉丝互动以及社会情绪共振,意外完成了一场“造神”实验。
而实验的结果就是,主角方源从“魔头”蜕变为了“大爱仙尊”,让这部小说的影响力顺利突破网文圈,成为了少部分年轻人对抗现实焦虑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如果仅仅将其归结为“脑残粉丝”的“脑残行为”,那着实有些草率。
反传统的设定:颠覆道德叙事的“邪典文学”
传统网文作品中,主角往往背负“拯救苍生”的使命,而《蛊真人》却塑造了“大爱仙尊”这么一个极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不择手段追求永生,将丛林法则演绎到极致。
这种“反英雄”设定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部分当代年轻人对虚伪道德叙事的厌倦。
在短视频平台,小说中的语句“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我成尊不就是了”“一把抓住,顷刻炼化”被反复传播。
这类台词剥离了传统小说主角的崇高光环,尤其是一些“半影半预”的描述,甚至是一些好似“夹带私货”的设定都被读者不断解构。
显然,一些读者看到方源在蛊界突破桎梏时,产生的可能不仅是代入感,更是对现实生活困境的隐喻式反抗。
“蛊世界”的架构:规则即牢笼的社会隐性哲学
《蛊真人》创造了一个以“蛊虫”为核心的修行体系。
从资质划分到实力提升,每个设定都暗含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
甲等资质象征先天资源垄断,实力提升影射个人成长,蛊界历史实则是天意与人性的博弈记录。
在一些读者的解析中,喜欢将《蛊真人》的“宿命蛊”解读为“社会规训”,方源打破宿命的过程被看作是反抗既定规则的寓言。
这让很多读者判定此小说已经超过了传统爽文框架,成为剖析社会结构的思维实验场。
在此前提下,好像每个读者都能在这部小说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策略。
被封禁后,年轻人逆反心理催生而来的亚文化狂欢
因为一些严重违规问题,《蛊真人》被封禁,但也意外激活了“禁果效应”。
在抖音、微博等平台,“求资源”“补票”成为粉丝暗号。
“大爱仙尊”“顷刻炼化”“定仙游”等小说元素被加工成梗图、鬼畜视频。
这种“地下传播”模式反而强化了作品的稀缺性与神秘感。
尤其是“诸神之战”投票事件更将粉丝凝聚力推向高潮。
当《蛊真人》原著作者的另一本小说《仙工开物》以碾压性票数登顶时,也证明了只要是有可能牵扯到《蛊真人》的线上活动,那相关的活动就会很容易成为《蛊真人》拥趸的一次大型团建。
不择手段的魔头形象和情绪宣泄的安全阀
在各大社交媒体中,绝大多数的《蛊真人》读者都认为,主角方源的“绝对理性”是他们最为看中的‘优点’,这个“优点”让他们很羡慕。
当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无法解决时,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魔头形象,反而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安全阀。
这种现象在短视频二创中尤为明显:
只要是带上相关的BGM、语录配音,甚至是真人COS定仙游的抽象视频,都会吸引大量未曾阅读原著的路人粉。
在解构中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纵观“邪典文化史”,《洛基恐怖秀》狂欢持续半个世纪,《发条橙》争议催生亚文化运动。
《蛊真人》的暗黑基因注定使其无法被主流收编,但被禁止的文本往往在解构中会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蛊真人》粉丝们的造神现象,本质是亚文化对主流叙事的对冲实验。
当一些年轻人高喊“大爱仙尊”时,也许他们真正渴望的,不是黑暗沉沦,而是在规则密布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一片能安放叛逆精神的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