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11月28日至29日举办了2024中国网络文学论坛。
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文学作家、专家学者、平台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围绕创作精品化转型、AI助力业态升级、网络文学“走出去”等主题集思广益,展望发展新趋势,探寻如何让网络文学更好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数达5.37亿,网文阅读市场规模已突破400亿元。
告别自主生长时期,中国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有序发展、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朝着主流化、精品化方向加速发展。
如何在已有的题材和创作形式上求新求变?
近年来,聚焦现实题材,网文作家们创作出了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展现时代变革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如今已超过40亿元,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中国网络文学能有如此效果?
与会专家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很多作品中普遍反映出的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表示,中国网络文学已在海外形成产业生态,传播方式超越了文本层面,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理念的传播。
如今,一些海外作者正以中国元素为创作灵感,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
当今社会,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人工智能逐步渗透至各个领域,如何看待AI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给外国读者时,能处理文化和语气上的微妙差别。”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王雷认为,如今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快速进步,为网络文学的跨界发展和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多名网络文学作家也表示,AI取代不了创造力,目前还只是处在工具阶段,主要用于写作时快速查找资料,辅助角色塑造等。
“AI越强大,原创越珍贵。”
在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看来,AI写作或许能满足快餐阅读,但真正冒热气、有灵魂的好作品难以被取代。
“我们过的是一手的生活,需要用数据‘喂料’的人工智能过的始终是二手的生活;源自生活的体验、情感和思考,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乔叶说。
记者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