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12月1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点名表扬中国的网文作品助力“中国风”吹向世界。
然而,在网络文学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近期一些倾向和极端观点:
将读者简单地视为消费者
这种观点,不仅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有可能导致读者身份被污名化。
读者不是简单的消费者
读者的身份远超过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他们是知识的追求者、文化的传承者以及思想的探索者。
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是商品,它们更承载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是民族文化和文艺结晶的重要载体。
当一个人选择阅读一本书时,他不仅仅是在消费一种产品,更是在与作者对话,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
尤其是海外读者群体,更是远超消费者这一概念。他们是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当一位海外读者选择深入探索一部中国网络小说时,他不仅仅是在消费一个故事;更是在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感受新中国老百姓崭新的精神面貌,参与一场跨越语言障碍的思想交流。
因此,将读者仅仅定义为消费者,忽视了他们作为文化接收者和思考者的角色,这是一种对读者身份的简化和贬低。
消费者视角下的局限性
狭隘的消费者角度看待读者行为,容易产生一些误导性的观念。
例如:
认为读者只关注娱乐性和即时满足感,完全忽略长篇深度阅读能够给读者带来的长期价值和个人成长。
完全忽略作品连载过程中,读者能够与创作者互动交流,相互成就,群策群力推动作品走向精品化,给读者带来获得感的心路历程。
此外,过度强调消费行为可能会促使网络文学行业更加注重市场导向而非内容质量,从而影响到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并不只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创作,而是源于创作者对人性、文化、社会、民族深刻的洞察与表达。
同时,众多精品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是在连载的过程中不断与读者沟通、交流,时刻汲取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的那些感人故事及灵感,才最终诞生而成。
网络文学:超越空间与距离的文化桥梁 中国文化的新使者
中国网络文学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多样的题材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粉丝。
从仙侠奇幻到都市言情,从历史科幻到现实主义题材,这些作品不仅为海外读者提供了娱乐消遣,更成为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通过阅读中国网络文学,外国读者能够接触到独特的东方哲学思想、历史故事和社会风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根据,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总数近2亿人。数十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入藏欧洲各文化机构。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亿计的海外读者,正在透过大量深入生活的中国网文作品,感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元素。
这些作品正在向全世界的青年读者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防范敌对势力或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
为了防止所谓的“意识形态输出”,近年来欧美政府和立法机构就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打压、攻击、构陷、甚至试图强制收购‘tiktok’。
这些行动都反映了欧美国家对于“意识形态输出”的防范和高度关注。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的传播,毋容置疑,就是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元素及思想输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有很大的可能,将会不可避免的遭遇敌对势力及不明组织通过各种手段,或明或暗的方式,以各种理由,伪造各种概念,进行阻击、打压、诋毁,实现其阻碍中华文明传播的最终目的。
我们应该加强警惕并时刻做好心理准备,并做相关预案。
首先,团结一致,提升公众意识,让人们认识到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收益上,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跨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传播。
其次,相关组织机构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力度的支持,包括提供政策优惠、资金援助以及版权保护等,确保优秀作品能够顺利走向世界。
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任何企图破坏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健康发展、文化传播的负面行为。
让中国网络文学更好助力“中国风”吹向世界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网络文学在文化输出上的作用,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
鼓励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参与进来,创作高质量的内容;
支持翻译团队的工作,提高作品在不同语言间的流通效率;
开放交流,让更多真实的网络小说读者分享她们的感受和见解,获取“绝大多数”的观点和反馈。
同时,媒体也应当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宣传优秀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提升全社会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总之,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
我们应该超越狭隘的市场视角,重视其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巨大潜力。
面对任何试图贬低或阻碍这一进程的行为,我们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共同维护和发展好这个宝贵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