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视角>正文

深圳特区报:网络作家的茅奖焦虑

时间:2015-05-25 13:34:00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公布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共有252部作品入围本届茅盾文学奖。本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均为2011年至2014年期间出版和发表的文学作品,评奖委员会的构成仍由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尽管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自2011年起,由于港商李嘉诚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元提升到50万元,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笔者发现,这届没有一部网络文学进入参评作品之列。

在上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过程中曾有网络文学参评的花絮。在中国作家网发布的《关于征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的通知》中有这样的文字:“向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等征集参评作品。”“重点文学网站推荐的作品,应为评奖年度范围内(4年内)在本网站发表并由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作品,推荐时应征得著作权人和出版单位的同意,并提供样书。”可见,中国作协的态度很明确:网络作品参赛可以,但必须已经出书。因此,人气极佳的《盗墓笔记》最终因全书没有出齐而出局。

笔者平时因工作关系,与不少网络文学作家有过不少直接的交流,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坦诚,网络写作久了渐渐有了一种写作上的自觉感,个人还是希望能被传统写作所接纳。甚至有人开始尝试写些传统的散文、随笔。证明网络文学作家同样能写传统文学作品。但是对于长篇小说而言,毕竟限于篇幅,很多网络文学作家还是望尘莫及的。

深圳80后写手李蕊芯在微信上吐槽,说她为作协某位人物的论断一度纠结,大意是80、90后的作家的作品还不入主流,因此就不算文学,自然不可能参评茅盾文学奖。这位李蕊芯的作者说自己有放弃写作的念头。笔者认为,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家文学大奖,坚持自己的评奖标准纯属正常,80、90后作家包括网络作家不必为能不能参评而伤脑筋,关键还在于作品的质量。看你为什么而写。作品的艺术价值是需要时间检验的。固然,不同类型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和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追求,核心仍有着大众接受与艺术精湛的双重考量。

媒体曾过度解读网络文学进不了茅奖评奖系列,也有网络作家表示对茅奖的无所谓态度,我以为这些都很正常。因为网络文学的写作机制与评价标准与传统文学还是有所区别的。大可不必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