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传统文学>正文

苏沧桑:不避讳尖锐与痛苦,要挖掘人性中的美好

时间:2017-10-09 10:33:29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1507516467464942.jpeg

  9月30日晚七点,作家苏沧桑携散文集《水下六米的凝望》、《等一碗乡愁》作客钱报读书会。在杭州晓风书屋,苏沧桑与读者分享两部新作,讲述属于她的“纸上凝望”。读书会请到作家张抗抗、陆春祥为嘉宾。

  《水下六米的凝望》与《等一碗乡愁》是苏沧桑近十年来创作的两部散文精选集。《水下六米的凝望》以现实生活感悟为主题,行文精炼。书中第一辑收录的十余篇散文,全部被用于中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等一碗乡愁》则以行走记录、文化思考、非虚构体验为主题,其中作品大多发表于主流媒体。文章篇幅更长,气质更凝重。

  读书会开始前,来自运河学舍微剧社的演员们,为读者奉献了改编自《等一碗乡愁》的微剧演出。来自观成中学的初二学生徐一可则献上了一曲二胡独奏。在现场,有现场有不少苏沧桑的读者文友,是从北京、哈尔滨、西安等地远道而来。还有一位来自宁夏的读者,带来了红枣、枸杞,在现场与读者分享。

  “读者的共鸣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读书会上,苏沧桑这样说,“我在创作时,会假想读者就坐在对面,而自己在真诚地跟他聊天。”

  作家不是不报忧的喜鹊

  而是任重道远有使命感的鸽子

  苏沧桑说,故乡对于她的文学创作,是一棵树的根,也是“从一条河抵达大海的起点。故乡对我的散文风格也产生了最初的也是最深远的影响。”

  凭借多年创作的经验累积,苏沧桑逐渐形成了自己散文理念。读书会上,她将这六点理念分享给了读者与书友:

  “散文要美,要真,要有灵性与个性,要大气,要有担当。”

  苏沧桑格外强调散文的“担当”意识。她以在纪录片看到的故事为例:南太平洋有种珊瑚的人,在海底“种珊瑚”恢复生态平衡。

  “我特别羡慕这么有意义的工作。陆地上没法种珊瑚,那么,就种文字吧,救活哪怕一座‘珊瑚礁’,我的劳作就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当代作家的使命与职责:作家不是报喜不报忧的喜鹊,而是任重道远有使命感的鸽子。”

  《等一碗乡愁》微剧中登场的一碗海鲜面,也延续到了读书会当中。海鲜面,张抗抗直到今年初才吃过。

  “难以置信,苏沧桑第一本书到现在有二十多年了,”张抗抗说,苏沧桑的散文在近年来逐渐产生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我看着苏沧桑精神上的茁壮成长,‘丰满’、‘饱满’起来。”

  “读过她散文的人,就会明白她南方婉约、清丽、细腻的文风。”张抗抗说,苏沧桑对“愁”与“痛”异常敏感。

  “有时候我读了她写的标题,就会想要读下去。”印象深刻的文章,张抗抗有许多:“《德清是一个人》将地域拟人。这么多写德清的文章,苏沧桑的构思是独特的。这取决于她对文学的敏感性。”

  “《鱼眼》写的是她和鱼对视的感觉,将鱼眼比作在我们今天视域中的盲区。”

  张抗抗用两个词语概括沧桑的散文:“那就是美丽与沧桑的。”

  作为写作者,陆春祥很关注苏沧桑的创作。

  “读一本书,大部分人最关注的,是作者的思想。”陆春祥说,苏沧桑的作品,除了丰富的思想性,行文也格外优美。

  “这几年来,我也向沧桑学习,写散文。”二人在不同场合、机缘,常会同题进行写作。德清、敦煌、湘湖,多次创作的“交锋”后,陆春祥注意到,苏沧桑文学创作中的敏感,以及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视角。

  剖析人性的恶 是一种深刻

  表达人性中的温暖美好 是另一种

  散文要美。但是苏沧桑在散文创作中从不回避尖锐的、不美的画面与话题:应试的负担、器官移植、生与死……

  苏沧桑写过清洁工的手:“如果不去采访,我不会知道,他为了避开疼痛,戴手套复杂的方式。”

  她也写过另一双手,属于一位造纸工人:“在纸浆中浸泡了四十五年,我伸手握住,触感像塑料一样。”

  她印象最深的,是跟随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了器官捐献的全程:“很压抑,很震撼。我只是站在手术室的外面,而她要在里面,全程见证。”

  苏沧桑分享了那位协调员告诉她的一段记忆:“在遥远的贵州大山里,人们去为一位年轻的器官捐献者下葬。他们对他的母亲说,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真实与美,是苏沧桑在近年厘清的一个问题:“剖析人性的恶和不美,这是一种深刻。但是通过文字把人性中温暖、美好的东西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深刻。我不避讳敏感的地方,是为了挖掘出这些东西中人性美好的一面,给读者看。”

  苏沧桑的非虚构作品《纸上》发表在《人民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富阳古法造纸传承人朱中华来到了现场。他们所用的、繁复的造纸古工艺,目前正在日渐减少。

  “中国人的造纸术,代表了文化一个高度的运用,”朱中华说,苏沧桑的采访、创作,让他和造纸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的传递,“这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古法工艺的传承,也改变了一些人的看法。”

  张抗抗特别向读者朋友们推荐《纸上》:“其中的历史感,是苏沧桑作品中最有分量的。有纪实,也有文学的抒情与联想,有自己的解读。她内心是有爱的。有时候表现在生活的小情趣上,有时表现在对生活中可敬佩的人与事上。”

  微剧《等一碗乡愁》的改编者、主持人“阿六头”安峰也来到了现场。

  “我和苏沧桑的接触,有‘哥们’一样的亲切。这个微剧,我们‘蓄谋已久’。沧桑散文的底色在那里,所以我们才有改编微剧,来感动更多人的冲动。 ”安峰还在现场朗读了苏沧桑的散文作品《水下六米的凝望》。

  在现场,苏沧桑还透露了目前的创作计划:“我在写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书。包括‘大国工匠’,包括24节气里的24种声音。在杂志开了专栏,之后会结集成书。我想通过个人独特的感受,用文字记录那些正在消逝的美好。”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