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讲坛>正文

邵燕君:“类型套路”是一种“集群体智慧的文学发明”

时间:2019-02-26 15:57:35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类型套路”是一种“集群体智慧的文学发明”

  在这样一个“金字塔生态系统”里,如何评判“塔基”的价值呢?站在“塔顶”上的“大神”只有几百个,其中真正有“神格”的作家只有几十个,最终能进入文学史的可能只有几个,那么,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作者呢?特别是那几万靠写网文谋生的职业写手呢?他们写的“套路文”都是垃圾吗?

QQ截图20190226163902.png

  我个人非常反感传统文学界经常有人使用的“垃圾说”。什么是垃圾?“废弃无用或肮脏破烂之物。”(《现代汉语词典》)彻底无用之物才是垃圾。有人会花钱看垃圾吗?不会。即使看盗版也不会,因为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好看的东西太多,时间就是成本。网文圈虽然也有人用“垃圾”这个词,但是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其实,现在网上用“垃圾”本字的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人用“辣鸡”“LJ”,或用颜符号),很少有人用“垃圾”的说法,即使惯性使用了,仅仅指质量差,没有了那种强烈的鄙夷厌恶之意(比如,大家经常会说自己做的东西很垃圾)。事实上,网文圈有自己的一套语汇称呼那些跟风模仿、粗制滥造的“套路文”,如“速食”“快餐”“粮草”“干草”,最差的是“饲料”,背后的心理是,这些“套路文”满足的是他们的“刚需”。这时候如果用“垃圾”,就有了“垃圾食品”的意思:廉价、批量生产、缺乏营养甚至不利于健康,但是能充饥,并且有一种刺激人食欲的“香”。如果塔基的作品都是不值一看的垃圾,那么所谓的“金字塔”就是一座垃圾山,“塔尖”上的“精品”“经典”是从哪里来的?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事实上,“套路文”之所以不是垃圾而是“粮草”,就是因为这些“套路”本有价值,并且是原创价值,就像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永和豆浆、老北京炸酱面的独家配方。只不过,网文套路的配方是开放式的,有开创者,没有专利拥有者,是在无数“跟进”创作者的积累中自然形成的,是一种集群体智慧的文学发明。这些扎扎实实的类型套路构成了网络文学的“核心资产”,是建造这座金字塔的基石。

  为什么经常被认为是千篇一律的网文套路可以被称为一种文学发明呢?让我们回溯一下套路是怎么来的。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文核心快感模式的总结,是一套最易导致成功的成规惯例和写作攻略。但是,那种流行类型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却是不可预测。网络文学发展二十年,借助媒介优势,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大类几十种,小类不计其数),但是,基本没有哪一种类型是作者或网站设计的结果。往往是一本书火了,引爆了一个类型。那么,这本书为什么火呢?能不能预估呢?

  网络文学自建立VIP在线收费制度以来,无数的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但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迎合。即使是最资深的编辑往往也只能劝自己负责的大神作者尽快结束一本前景不好的书,但无法告诉他/她什么样的书会前景好。原因是,读者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准确地说,不知道自己还喜欢什么。他们知道的都是已经被戳中的“萌点”,那些已成套路。如何写作一本畅销书?这是一个自纸质时代起就一直没有答案的老问题(所谓的写作指南都是已经流行的“老套路”)。相比于纸质时代,网络媒介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把全世界的同好聚集在一个趣缘社区。在这里,情感结构相近、情感韵律合拍的人可以即时互动,于是形成一个能量场。敏感的作者能够捕捉到这种能量,他/她不必迎合别人,因为他/她本身就在其中。趣缘社区的写作原则本就是“同好分享”,与之相关,“粉丝向”网络文学的商业性里有一种共筹的性质:粉丝们供养自己的大神,让大神写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给粉丝们带来惊喜。

  所以,一本引爆潮流的书,就是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欲望(甚至是潜在欲望)赋予了文学的形状——这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如果再能发明一种特殊的设定(如穿越、重生),就能把这种欲望放置在一个叙述模式里,放大其尺度,以便全方位地开掘、拓展,有层次有节奏地满足——这就发明了一个类型。在类型文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形成“类型套路”。

  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中,“类型套路”的形成总是一项众人参与的群体工程。当一个欲望空间被打开后,就会引来很多跟进者。这些跟进者未必只是模仿,很可能同时也在创造。他/她未必是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在一个“新世界”被勘探之际,想出一个脑洞,戳中一个萌点,开发一个桥段,都可能引起读者关注。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集大成”的大神写出“神作”,将该类型推向高峰。这样的大神还可能出现几个,那就会有几种不同的风格。之后,可能还有升级换代。直到所有的功能都被开发尽,招数变老,就会形成“套路”,这时可能出现“反类型文”,这就意味着这种类型被“终结”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套路是某种类型的背影。类型过时了但并没有消失,会成为后来类型的背景设定或“公共梗儿”,所有的类型元素都将进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被反复重组挪用。

  在网文作者中,能够引导类型发展的总是极少数,大多数基层作者还是靠写“套路文”吃饭的。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总是多层次的,喜新并不厌旧。并且,越沉在底层的欲望越是需要反复被满足的“刚需”。事实上,如果一种类型已经流行多年了,套路已成烂套,但用那些“烂俗梗”写成的“套路文”仍能养活很多作者,说明这种类型文的生命力极度强悍。要不然它戳中的欲望极深——如“渣贱文”18,抚慰的是千百年男权社会压迫下女性“精神奴役的创伤”;要不然对应的人群极广——如“升级文”,从男频玄幻文,到男频所有类型文,再到女频“言情”外几乎所有类型文;从PC端读者,到移动端读者,到“新媒体文”19读者,不断覆盖新受众人群。原因自然是“升级成功”“屌丝的逆袭”是这些年来中国人最普遍的心理欲望模式。这种类型或许产生不了太高质量的作品,但不能因此低估类型本身的重要性。类型本身是树,优秀的作品是花果,即使开不出好花,结不出好果,树也依然是树。

  19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运动提出,“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形式即内容”。这一主张与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一致。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媒介是人的延伸20,网络类型文就是它的创造者们心理欲望模式的文学延伸。网络文学发展的二十年,正是中国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渴望与焦虑,失落与茫然,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丰富的巨大的难以名状的情感不但是网络文学的内容,也直接催生了其形式,这些高度细分的、层出不穷的类型文是人们心理变化的文学表征,那些“爽文套路”是人们“心流”流过的通道。网络文学全面细致地展现了中国人二十年的心理历程,一部网文类型史,也是一部国民心态变迁史——这一点,其他艺术形式没有做到,传统精英文学也没有做到。网络文学做到了,这与其在网络新媒介下原创出的文学生产机制有关,与活跃运转的“金字塔生态系统”有关。无论从社会功能而言,还是从文学成果而言,都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所以,我们今天总结网络文学二十年发展的成果,必须从类型入手,这些类型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文学成果。如果只选作品不看类型,就是只摘花果不见森林。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