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消遣 > 热点关注>正文

涨稿酬不应只是“局部输血”

时间:2016-09-16 00:59:14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当下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民国时卖文为生的作家,因为,如今想单靠写作过活,首先要摸摸脑袋是否“发烧”:这是多么疯狂的异想天开。抛开知名作家、网络小说写手的特例不谈,绝大多数写作者都只能以“爬格子动物”和“不自由撰稿人”自嘲。无论是纯文学期刊还是纸媒副刊,稿酬标准仍停留在上世纪末的水平上,就像马戏团里跛行的小丑、高速路上驾着“牛车”一样怪异好笑。

长期低稿酬让写作者大多患上了“重度贫血”,虽死不了却有气无力。没有机构供养的作家、没有单位挂靠的撰稿人,更成了令人纳罕的濒危“物种”。写作者怎样有尊严、如何体面生活,社会鲜有关注,因为这毕竟是太“小众”的人群,但又不能因为人少,就视而不见吧?然而,稿酬之低貌似匪夷所思,刊物却始终心知肚明,甚至对作者抱有无可奈何的同情,“我们稿费太低了,您别介意,我们没有停刊,本身就是奇迹。”

文学的式微、思想的贱卖,说明我们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一切没有“实利”的领域普遍无感。当大家都在强调“产、学、研”三位一体,追求科技成果转化率时,很显然,文艺和社科(审美与思想)是很难“变现”的。这是更多人无暇理会的关键所在,因为没人看,所以没有广告赞助,少了财政补贴,刊物卖得越多亏损越多,所以就有了低稿酬的“合情合理”。

没有市场,就没有稿酬(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一个逻辑),看上去天经地义,完全合理,但事实上,它很可能倒置了因果关系,低稿酬只会使作品越来越滥(烂),丧失内容竞争力就等于“自毙”(优势作品都去了新媒体、自媒体),你能有读者、市场才是怪事。近期,《上海文学》等几家纯文学期刊开出了“千字千元”的稿费,引人关注。有人会说,这基本就是腾讯大家的标准啊,纯文学作品也能如此,诸位该有信心笑笑了。难道失落已久的写作者又看到了春天?

然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又一次的“局部输血”、“人工呼吸”。涨稿费并非因为效益好了、读者多了,而是因为有基金拨款了。事实上,大多血统高贵、严肃板正的大型纯文学期刊,从来就只端坐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你很难在一般的报刊网点得见真容,换言之,它们的“衣食父母”始终是“机构订阅”。涨稿费的实际受惠者,也不过是极小的作者群,他们大多是体制内的专职作家与研究员,千字千元对他们不过是锦上添花。

当纯文学期刊和学术期刊的行事风格越来越像时,不能只怪读者离文学越来越远,而是理应检讨自己:栏目设置是否太过单一?标榜的地域文化是否成了“文化壁垒主义”?作者群是不是永远只是封闭圈子里的自鸣得意?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我们自然会担忧,当没有拨款和基金输血时,稿费还会被“打回原形”吗?对于涨稿费,我们当然乐见其成。千字千元不过显得“相对的高,相对的合理”而已,这是否得益于媒体普遍低稿酬的反面“烘托”?

事实上,我们所关心的远非几家纯文学期刊的涨稿费,我们期待的是“写作生态”大环境得以改善,更多写作者得到受惠激励。基金支持不应只是“局部的输血”(只倾斜作协等官方主管主办刊物),而是要培育“血液的微循环系统”(重视凝聚各方创作力量)。从这种层面看,涨稿费不应是个例“行为”,而应是今后的长效“机制”。纯文学期刊之外,更多的纸媒发展怎么办?写作难道只有文学创作这一维度吗?涨稿费的只是少数作家吗(更多撰稿人、评论人能否得到扶持)?这些都是亟需我们反思审视的问题。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